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 36 件,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 GDP 比重达到 2.67%,新增高新技术企业 900 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 20 家,新增国际、国家标准 23 项,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 400 亿元……3 月 1 日,记者从济南市 2022 年全市科技工作会议上获悉,今年全市科技系统将全面打造 “科创济南”,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建设新征程中展现更大作为、作出更大贡献。
打造区域性科创高地
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 473.48 亿元,位居全省第一;新增高新技术企业 1368 家,居全省第一,总数达 4397 家;泉城、微生态生物医学、粒子科学与应用技术等 3 家山东省实验室获省政府批复组建,获批数量居全省第一;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总数达 107 家,数量居全省第一;由济南市领军企业、新型研发机构承担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 17 个,数量居全省首位……2021 年是 “科创济南” 建设工作的落实年,济南拿下多个 “全省第一”。
2021 年,济南积极打造区域性科创高地,与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共建 “碳中和北方中心”,落地济南的 “中科系” 院所已达 15 家;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通用超级计算平台高性能计算系统、云计算系统、智能计算系统均已上线稳定运行;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完成 AMS 数据中心建设,已收集超过 1750 亿个宇宙线数据;获批成立黄河技术转移中心;探索采用 “揭榜挂帅” 方式支持产业转型升级,成功在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医养健康等产业领域的 9 个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实施 “揭榜挂帅” 工程;积极推动济南科技成果 “1+6+N” 平台建设,平台挂牌知识产权及科技金融成果 527 宗,挂牌金额 32.93 亿元。
加快建设黄河技术转移中心
2022 年,济南将锚定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目标不动摇,着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坚持推进党建引领工作、科技体制改革工作、政策落实工作,实施创新平台引领提升行动、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高端人才集聚提升行动、成果转化提升行动、科技惠民提升行动,扎实开创 “科创济南” 建设新局面。
2022 年是全国科技政策落实年。《济南市 “十四五” 科技创新规划》已经印发,《济南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中长期规划》即将出台。下一步,济南还将系统梳理,持续优化完善各项政策、规划体系。
济南将全力推进中科院济南科创城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加快建设电磁混合驱动超高速试验轨道、大气模拟系统等大科学装置,促进落地的中科院科研机构开展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和先进成果转移转化,推动孵化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合肥国家实验室济南基地和 3 家山东省实验室建设,注重打造实验室建设后备力量,构建国家、省、市重点实验室梯次发展格局;鼓励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设科研创新平台,确保年内新增省级以上研发机构 20 家;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建立 “需求方出题、科技界答题” 新机制;围绕齐鲁科创大走廊、中科院济南科创城等创新集聚区建设,引进一批战略科学家;积极推动知名高校院所、科研机构或企业在济南市设立研发或成果转移转化机构 20 家。
同时,依托山东省技术成果交易中心(济南),加快建设黄河技术转移中心,搭建集评估、交易、数据库管理、政策搜索、结算于一体的综合性交易平台,汇聚全流域优质科技资源,打造 “1+9” 技术转移体系;持续打造济南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1+6+N” 服务体系,培养黄河流域技术经纪人 100 人;加大 “碳达峰碳中和” 领域科技创新支持力度,围绕大气治理技术、碳减排技术、绿色降碳技术等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