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咨询全产业链一站式服务平台
13065091678

《科技日报》整版聚焦山东 | 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党组书记、厅长

孙海生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指出,山东在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大有可为。山东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坚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担当,以“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主线,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争当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2024年,山东规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53.32%,超出“十四五”规划目标3.3个百分点。

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强化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加强融合的保障。山东成立省委科技委并率先正式运行。每年召开全省科技大会,全面加强科技工作统筹谋划,省级创新发展资金连续四年保持高强度投入,2024年达到145.2亿元,有效解决科技资金“碎片化”问题;制定《科技创新引领标志性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关于科技创新引领未来产业布局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施方案》两个指导性文件,围绕人工智能、工业母机、新能源、新材料、低空经济、现代海洋、生物医药、生物育种、脑机接口等13个重点产业,分别制定三年行动计划,科技引领产业发展“2+N”工作体系持续完善。

二是强化高质量科技供给,筑牢融合的基础。推动崂山实验室规范化运行;新增全国重点实验室15家,总量达到36家;全省建有省实验室11家、省重点实验室328家,企业参与比例由40.9%提升至95%,重大平台与产业发展融合得越来越紧密。山东精准实施600余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28个科技示范工程,关键核心技术持续突破。山东累计发布“山东好成果”123项,例如,全球首列商用碳纤维地铁列车投入商运;12英寸碳化硅衬底、超大尺寸铌酸锂晶体全球首发;全球运力最强固体运载火箭“引力一号”点火升空;国内首套年产20万吨聚烯烃弹性体工业化装置建成达产;高强高模碳纤维材料打破国外垄断。

三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抓实融合的关键。山东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90%以上由企业牵头承担,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达到88.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8个百分点,居全国第一;出台《关于加强科技财政金融协同服务企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搭建“科融信”综合服务平台,累计为3133家企业提供贷款授信163.89亿元,助力1700余家企业获“无担保、无抵押”融资超94亿元,有效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开发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服务网,实现了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实时监测、创新券“免申即享、无感兑付”,有力破解中小企业无力购置大型仪器设备的难题。全省高新技术企业从2020年的1.4万家跃升至3.5万家,数量居全国第四;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由2020年的1.8万家扩增至5万家,数量居全国第三。

四是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畅通融合的途径。山东出台《关于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制定科技成果转化改革试点方案、成果转化尽职免责工作指引,遴选22家试点单位先行先试,科研人员转化创新成果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建成运营山东科技大市场,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一站式”服务,自2024年5月运营以来,入驻科技服务机构782家、企业4.9万家,促成科技成果交易1484项。全省现有省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93家,促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2128项,技术交易额19.4亿元;6家概念验证中心验证科技成果318项,促成技术合同成交额3700多万元;40家中试示范基地完成中试项目284个,中试项目合同额达2.4亿元。

五是优化科技创新生态,激发融合的动力。山东持续深化科技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先后出台《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构建一流科技创新生态的意见》及4个配套文件,全面营造“企业安心、人才舒心、科研顺心、投资放心、服务暖心”的创新氛围,让“创新无忧”成为科技强省建设的鲜明标识;持续深化科技项目管理改革,探索实施有组织科研、非共识项目筛选、“赛马争先”等新型项目组织形式,为项目精准实施提供坚强保障;持续深化人才评价改革,坚持“谁用谁评价,干什么评什么”,加快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人才创新活力不断增强。目前,全省拥有驻鲁两院院士和海外学术机构院士165人,是2020年的1.7倍。

展望“十五五”,山东将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不断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断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着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努力成为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策源地,为科技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