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工业和信息化绿色低碳标准化工作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以实现碳达峰目标为引领,加大绿色低碳领域标准创新和供给力度,实施支撑工业和信息化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标准体系。围绕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产品绿色设计等绿色制造重点领域,《实施方案》提出实施标准提升更新行动,推动绿色制造标准迭代升级,将进一步夯实绿色制造标准化工作基础,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引领产业提质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一、标准支撑我国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2016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印发《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工信部联节〔2016〕304号),提出涵盖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绿色产品的绿色制造标准体系框架。“十三五”以来,有关标准化技术组织积极开展绿色制造领域标准研究,绿色制造标准体系不断完善,为我国全面推行绿色制造战略部署作出积极贡献。
(一)绿色工厂领域。以GB/T 36132《绿色工厂评价通则》国家标准为基础,按照“国家标准评价通则—行业标准评价导则—细分领域评价要求”的三级架构,各行业已制定发布绿色工厂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450余项,涵盖工业领域29个大类、100个中类、334个小类,基本实现重点行业绿色工厂标准全覆盖。
(二)绿色工业园区领域。以《关于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通知》(工信厅节函〔2016〕586号)中《绿色园区评价要求》为基础,按照“国家标准通则+重点行业评价导则”的二级架构,在国家标准通则方面,我院正在牵头研究起草《绿色工业园区评价通则》国家标准;在重点行业评价导则方面,化工、电子等重点行业已制定发布绿色工业园区评价标准。
(三)绿色供应链领域。以《关于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通知》中《绿色供应链管理评价要求》为基础,有关标准化技术组织已研究制定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导则、信息化管理平台规范、评价规范、采购控制等国家标准9项,并围绕机械、汽车、电子、轻工、纺织等产业链协同作用明显的重点行业研究制定绿色供应链管理相关行业标准、团体标准20余项。
(四)产品绿色设计领域。以GB/T 24256《产品生态设计通则》、GB/T 32161《生态设计产品评价通则》为基础,围绕量大面广的重点工业产品,有关标准化技术组织已研究制定绿色设计产品相关标准近200项。
上述4类绿色制造领域重点标准为我国绿色制造标杆培育提供了依据,也为工业企业、园区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提供了指引。据统计,“十三五”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已在国家层面累计培育绿色工厂6430家、绿色工业园区491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727家,累计推广绿色产品3万余个,绿色制造体系不断培育壮大。其中,国家级绿色工厂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20%,能耗、水耗水平整体达到行业先进水平,近三年绿色工厂实施绿色低碳改造升级项目万余项,总投资超过2500亿元,绿色增长带动效应凸显。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3,有力支持了我国工业绿色低碳和循环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制造标准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要求
随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深入推进以及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我国绿色制造体系建设面临着从“体系构建”向“产业生态构建”转变的新形势、新要求,绿色制造标准亟需同步更新。
一是从单一节能向全链条节能降碳演进的深度脱碳要求。传统节能聚焦单体设备、工序能效提升和指标考核,而深度脱碳需覆盖“能源输入—生产过程—资源输出”全链条。这要求新发展阶段应着力推动重点行业开展全流程全方位能碳管理,倒逼企业打破工序壁垒,构建覆盖工艺设计、生产制造、循环利用的深度脱碳体系。
二是从资源综合利用到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协同要求。当前,资源循环已从“废弃物综合利用”升级为“产业间精准匹配”的代谢网络。这要求新发展阶段应引导建立工业品循环利用和区域产业共生耦合的生态,破解工业企业、园区内循环制约,实现全域视角的资源整合和产业链协同发展。
三是从开展绿色设计到强化绿色产品输出的产业竞争绿色新优势锻造要求。近年来,国际上积极推广实施碳标签、碳关税制度,制定生态产品设计法规,加紧编织新的绿色贸易壁垒。这要求新发展阶段应将前端产品绿色设计转化为后端输出绿色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打造应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的利器,加快构建“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产品—国际通行”的一体化产业链条。
三、以“标准升级”驱动产业生态绿色重构
《实施方案》聚焦加强绿色制造标准统筹规划,积极推动绿色制造标准迭代升级,助力构建绿色制造标杆梯度培育机制,引导工业企业、工业园区加快对标升级。下一步,需以《实施方案》为行动纲领,强化绿色制造标准基础支撑,推动关键标准制修订,实现产业提质升级新突破。
一是强化标准基础支撑。聚焦绿色制造基础通用领域,制定统一的术语定义、标识标志标准,推动绿色制造相关信息的规范表述和有效传递,为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提供坚实基础。完善绿色制造管理与服务标准,引导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绿色制造管理体系,规范第三方机构的服务流程与质量要求,提高绿色制造服务机构的专业化水平。
二是推动标准迭代升级。加快修订绿色工厂评价通则国家标准,重构绿色工厂“能源低碳化、资源高效化、生产洁净化、产品绿色化、用地集约化”五化内涵,突出绩效导向,以能源消耗强度、碳排放强度、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资源消耗强度及利用效率等量化指标定义绿色工厂标杆。加快出台绿色工业园区评价通则国家标准,明确绿色工业园区创建基本要求,构建涵盖产业发展、能源利用、资源利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维度的绿色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能源产出率、水资源产出率、主要污染物排放弹性系数等指标引领值。
三是加强标准宣传与应用实施。依托“百项绿标进万企”等标准宣贯活动,面向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宣传绿色制造领域重点标准,提升企业采标用标的意识与能力。以绿色工厂评价通则国家标准为基础,研究构建细分行业绿色工厂量化指标体系,并以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管理平台为载体,支撑企业开展在线对标,引导企业依据对标结果开展技术改造和管理优化,实现企业绿色绩效的持续提升。
(作者:陈大纪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